楞严经入门网
楞严经入门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一讲

导读: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一讲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在此地,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习,我们这次要跟大家一起学习的科目是《五戒相经笺要》。 在还没有正式跟大家学习这部经之...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一讲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在此地,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习,我们这次要跟大家一起学习的科目是《五戒相经笺要》。

在还没有正式跟大家学习这部经之前,首先要把讲经的因缘简略的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学院开办以来,已经有六年多,我们的学员不断增加,过去依照我们佛学院院长净空老教授,他所指导的方式来学习,大家学习了这么一段时间,也不断在提升,特别是德行方面。

这些年来,我们常常听到净老教授的提醒,呼吁,要落实《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出家同学再加上《沙弥律仪》,出家同学有四个根要学习,在家同学也要学习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的基本教育。这段时间我们可以说,常常听到老教授的提醒,劝导,因此我们学院,大家也依教奉行,以这个为学习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进一步的提升到学习经教,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必定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四个根的学习,我们净老教授也讲了,我们经教学的再多,都变成佛学,不是学佛。佛学结缘,这不能成佛,要再等来生来世。如果我们想在这生有决定的成就,这生就要作佛,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同学,大家都知道,我们这生的目标,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度众生。我们如果想在这生达到目标,根的学习就不能够疏忽,否则我们这生修学又是要落空。又要等来生来世,我想每一位同学大家心里都希望这一生有一个结果,有成就,这是大家心里共同的一个想法,因此,我们要达到目标,就不能疏忽掉净老他的教诲

过去悟道在世界各地,时间可以说都不太一定,也没有时间在网路上跟大家见面,一起来学习,这次因为去年,我们净老教授家乡庐江实际禅院举办[百七护国息灾三时系念大法会]这个因缘,才有时间定在一个地方。到了去年十一月份,山东海岛金山寺齐素萍老菩萨,又邀请到金山寺来做护国息灾法会,在此地停留的时间到目前已经五个多月,也很难得有因缘定在一个地方来学习。

在金山寺这段时间,我们每天跟此地的出家同学一起学习《沙弥律仪》,每天早上九点到十点这个时间学习这门课程,在学院,在家的同学是绝大多数,因此在网络上,我看到大家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另外又加上《了凡四训》,还有记《功过格》这些课程。这次因为我们在此地学习《沙弥律仪》,网路组满居士跟梁居士希望悟道一个星期跟同学讲一点东西,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在此地每天下午要做系念法会,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上午,我们原来按排九点到十点是《沙弥律仪》,其它时间常住也有工作,就不太好安排。因此我们就想到,不如一星期抽一天时间,刚好我们网路组也是要求一星期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我就临时想到,不如我们每个星期三上午九点到十点,上沙弥课这个时段来录像,在我们现场录《五戒相经笺要》。在我们现场的出家同学,大家也可以一起来学习,因为我们沙弥课《沙弥律仪要略增注》,沙弥十戒前面五条戒跟五戒是完全一样,我们现在也是学习到第一条,不杀生这条戒,因此我们利用这个时间在现场录像,跟大家学习《五戒相经笺要》,性质是相同的。

实在讲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可以说所有戒都是从五戒发展出去的。包括我们现在学习的《沙弥律仪》也是一样,前面五条就是五戒,跟这个性质是相同。我们网路的同学,大多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就想来学习五戒,讲五戒更合适,五戒可以补充我们学习三个根的基础,一般我们学佛的同学知道,入佛门一定先受三皈依,再学五戒,所谓五戒十善,三皈五戒。戒律这门功课,在现前时代佛门里面,可以说是一门比较冷门的功课,我们现在一般听经学教,学习各种法门还是比较多,但是学习戒的比较少,从戒律去深入的就更少,不要说深入,就是对于戒律一般常识,可能我们连概念都不太清楚。所以,讲经的法师还有不少,但讲戒的法师稀有。但是我们佛法的修学,戒定慧三学称三无漏学,不管哪个法门,我们修学任何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总的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是第一个。没有戒的基础,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门,心要得定很困难,会有很多障碍,定得不到当然也不能开智慧。没有得定,那个智慧不是本性的般若智慧,那是佛经上讲的世智辩聪,听得多,懂得很多,也会讲得头头是道,解决不了问题。什么问题,断烦恼伏烦恼这个问题,没有定,没有开显自性的般若智慧,转不了烦恼,还是要被烦恼所转。为什么得不到定呢?因为没有戒。因此世尊当年在世,特别勉励在家出家同学五年学戒,[五夏专精戒律,不杂疑学]。戒律学好,才可以听经参禅。没有这个基础,参禅不能大彻大悟,学教不能大开圆解,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人,不能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可见得戒的重要。

现在提到戒,大家概念上比较不清楚,我们这次讲这部经的因缘。在此地我们学习《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前面我也把近代律宗的祖师弘一大师一篇《演讲录》里面,谈到有关戒律方面的常识,提供出来跟大家报告。今天我们在网路上,还是把这篇介绍戒律的大意节录出来,跟诸位同学来分享。

首先我们对于佛门的戒有一个清楚的概念,进一步再来学习,再来落实。我们还没有介绍这个之前,我也摘录了《印光祖师文抄》一篇开示,这篇开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先跟大家提出报告。

[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以上是摘录《印祖箐华录》一篇开示,这是讲到持戒,印祖给我们讲,[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言持戒]就是讲到持戒桩事情,我们先守住佛给我们讲的两句[略戒],[略戒]就是简略的戒。这两句虽然是简略,却是所有一切总纲领,总原则。这两句略戒我们也是常听,[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是恶事不管大恶小恶,都不要去做。[众善],凡是善事,再小的善事也要去做。印祖给我们开示这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所以我们讲到持戒,就是断恶修善,这两句包含一切戒法,没有遗漏的。所以这两句略戒来看,也是广大无边,凡是一切恶都不能做,凡是一切善都要去做,这样就符合戒律的精神,我们首先有这个概念。印祖给我们讲,[此系如来戒经中语],这是释迦如来在戒经当中讲的话,文昌帝君引用在《阴骘文》里面。《文昌帝君阴骘文》,我想我们同学大家都看过,在《安士全书》前面,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注解,请朝周安士居士引用三教典籍来注解这篇文章,注得非常好,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特别推崇,特别赞叹。印祖一生三部书印的最多,第一部是《了凡四训》,第二部是道家《太上感应篇》,第三部是《安士全书》。民国初年,在苏州灵岩山,印祖办了个弘化社,这是我们现在讲的佛经流通处,印经布施结缘,这三本书印得最多,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印祖的一番苦心,他为什么印这三部书印的最多?这三本书主要是讲因果报应,就是我们净老教授常常提到的因果教育。《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是讲到因果教育,刚才我们念到这篇文,因果是戒律的钢骨,好像我们盖房子的骨架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印光祖师是把这三本书代替了戒律,因为现代佛门,这个戒,没有通达的戒律的律师来给我们指导,给我们讲解,甚至进一步在生活中教我们怎么去落实,实在讲在现前时代,学佛的人也不晓得从哪下手,受了戒不知道怎么持戒,只是受一个名义,具体应该怎么去落实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也产生很多困扰。不但得不到戒律的受用,反而增加了很多困扰。这是我们现前所看到的,原因就是现在讲戒的人很少,真正懂得戒律的更少,没有真正对戒律学通达明了的人来给我们说明,教导,当然我们受了戒,也不知怎么学习,有很多困难。因此印祖就以这三本书来代替戒律,是有他的道理。我们学佛了,皈依了,当然对于戒律也不能不再进一步认识跟了解。印祖给我们讲文昌帝君引用这两句略戒来解释《阴骘文》。

[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这句话也是讲到我们一般人的心态,这两句话可以说是老生常谈,过去白居易见鸟窠禅师,请问他有什么高深的佛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三岁小孩都懂,常常听到人家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生常谈,听得都耳熟了,这有什么奥妙呢]。禅师再进一步给他讲,他说:[三岁小孩会说,八十老翁也做不到]。就是三岁小孩子都会讲,但是活到八十岁的老人家也未必能做得到。毕竟是一个明性见性的禅师,所以他讲的话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看到这两句没什么,大家都懂嘛,就是此地印祖给我们讲的[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也没有什么很奇特的地方,很特别的地方,我们看不出什么奇特,是因为我们[泛泛然],泛泛然就是没有用心,没有深入这两句话的深意。

所以印祖接着给我们讲,[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矣]。这三句话就是重点,这两句略戒如果我们用在我们的举心动念当中去检点,能够全部遵守,没有违犯,这个人已经[深入于圣贤之域],已经到了圣贤的领域,不是一般的凡人。就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在举心动念,我们要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的去检点,也就是去省察,我现在这个心,起着念头是什么样的念头,是善还是恶。儒家,道家,佛家,儒道也都有讲到举心动念,所以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本还是在举心动念当中去检点。如果能够在举心动念检点,能够不违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略戒,这个人已经深入圣贤之域,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去学习,所以,诸位同学能够记功过格,这是非常难得;但是记功过格,我们必定在举心动念当中去检点,这样才会有效果。一念私心起来你要发觉,我这个念头是私心,私欲,错了要把它转过来,给它改正过来,这就是真正修行,所以儒家讲格物,格是格斗,物是物欲,跟谁格头呢?跟自己的私心、欲望、贪欲格斗。在佛门讲,就是贪嗔痴这些烦恼,给他格除,让我们心地恢复到清净,这跟戒律的精神就相应。

所以印祖接着给我们讲,[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就是不允许有一念不善的心,要去害人损人的心都不可以,这样[诸戒均可圆持],这是讲到戒的根本,这叫从根本修,从心下手。我们一般讲到身口意三业,这是从意,就是心这个地方下手,心是一个主宰,心修正了,身口跟着就正了。在《了凡四训》也讲到改过,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心是最根本的。能够从心上改,外面身口枝枝叶叶也跟着改正,如果心还一下子改不过来,要从身口先去改,先去防范。因此我们不能小看你们中国传统文化儒道这两家,他们修学都讲到心地,因此他学习直接可以入大乘佛法,是绝对没有问题,所以儒道讲到这方面,比佛法小乘还要更深入一层,从心地。我们看小乘的戒律,都是戒身口七支,所以唐朝以后小乘佛法在中国佛教就不盛行了,大家都直接学习大乘佛法,原因是中国过去读书人,甚至没有读书的人,大家也学习圣贤之教,因此学习大乘佛法很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粗迹]是指比较粗显的的迹象,就是在表面的。我们在家有在家居士的律仪,出家同学有《沙弥律仪》,前面十条是戒,后面二十四条是威仪,这些都属于律的范围。律的主要精神是主敬存诚,如果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主敬存诚都是讲我们的心地,这句话我们也常常看,但是在这个方面还是不得力,因为没有做到主敬存诚。为什么没做到?因为我们对主敬存诚,实在讲我们现代人没有读圣贤书,什么叫主敬存诚?这个字会念,大概的意思也知道,但是深入的就体会不到;当然在举心动念要来修学,就有困难。印祖也给我们讲,佛法在恭敬中求。有人请教他老人家,佛法这么好,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速成就?印祖就讲了[诚敬]两个字,即是入道最直接最快速一个方法, 所以他讲了四个妙,妙妙妙妙,讲了四个妙。如果你能够主敬存诚,一部经念下来,不管哪部经典,真的你就开悟了,而且还可以像六祖一样证悟。但是我们现在粗心大意,感 受不到,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

清朝曾国藩先生讲,他说他就是这个敬字还学不来,他学的不够。曾国藩也是清朝末年时候的贤臣,都是读圣贤书的人,如果没有他,当时太平天国,清朝就提早亡国。所以曾国藩在当时对国家奉献非常之大,他真有学问。所以我们净老也常常在讲席中提到,他在书斋,读书的地方写了三个字[求缺斋],我们一般人求圆满,他求欠缺,事事不要都太好,欠缺一点好,所以他书斋的名称叫[求缺斋]。他当时做官做到两广总督,四个省总督,不止两广,等于小皇帝一样;但是毕竟他是有学问的人,功高震主你就危险了,他懂得进退,所以就回到家乡去。以前我也很喜欢去买《曾国藩家书》,他写信回家教训这些子弟,有佣人不可以用佣人,不能养成坏习惯,扫地做这些粗活,豪门子弟做要去干。他官做这么大,下面佣人很多,他规定就是他们这些子弟,不可以让佣人去做这些事情,子弟要去学打扫、扫地,有机会我再买这书给你们看。他那个家书,就是写信给他们家人,他说他这生,恭敬还学得不好,诚敬学的不好。知道自己学的不好,他就会再进步、再提升。如果觉得[我都很好,学的都很好],那就不会进步了。

主敬存诚,为什么是我们修学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呢?我们一般讲,做一件事情,你能够给它做得好,关键都在一个敬,所谓敬业精神。敬就是你对事情你负责,表示你对事情很恭敬,你就做得好;事情做不好,就是你对它不恭敬。比如说我们鞋子乱摆,那是一桩事情,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为什么乱摆?你对那双鞋子不恭敬,乱丢;对它恭敬,你就会给它摆得整整齐齐,摆到一定的地方,不会东丢一个,西丢一个。所以我们学主敬存诚,从生活当中小细节去学,就是学习主敬存诚,我们这四个字学会,就很快成佛。我们现在见到佛像,[那是泥塑木雕的],恭敬心就生不起来。所以我们也可以举一个例子,大家现在对我们净老教授非常恭敬,如果他老人家到现场,我们坐着听经,大家连呼吸都会很恭敬,可能大家有这个经验。这个谁教的?没有人教,是你自己恭敬心表现出来的。因为你对他恭敬,所以自自然然行为就是这样,看到相片,[那是相片]就不一样。当然相片跟本人是有不一样,但是如果你看到相片跟看到本人是一样,那你看相片跟接触本人就没两样,都是那么恭敬。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佛相就跟看到真佛一样,佛相就变成真佛,由我们的心在转变。所以我们心一转过来,就像《华严经》讲的,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善财为什么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印祖讲的诚敬。看一切人都是佛,当然他一生就作佛成佛。作佛跟不作佛都关键在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心转过来就是佛,转不过来就是凡夫,跟外面境界不相关,关键在自己。

所以在《戒律异相》也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人他傻傻的,没有智慧,拿很多供养去供养给一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又是破戒,又不守清规,又骗人的,看到这个傻瓜来了,刚好跟他开开玩笑,拿了很多供养,他说要来修行,要来求正果,供养他很多财物。然后出家人说[好,来,房子里面四个角落,你先蹲在东边角落],拿个香板给他打一下[你证得须陀洹了];再到那个角落,再蹲着,再打一下[证二果斯陀含];再到那个角落,再蹲着,再打一下[三果阿那含];在这个角落再打一下[好了,你证阿罗汉果],这四个角落打完之后,那个人真的证阿罗汉果,起来赶快给他顶礼膜拜,当场就示现神通,那个出家人吓得说,[跟他开玩笑的,怎么他真的证阿罗汉果]。从这个公案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证果,他的心真诚,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执着那个出家人什么好的不好的,他没有,他都恭敬,给他看作是最好的善知识,所以从这个原理来讲,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你心转过来,成佛很快,转不过来就慢慢来,三大阿僧祗劫,无量劫,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讲:[悟则刹那间,迷则经累劫]。所以印祖跟我们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这段话也非常重要。我们特别对因果要慎重,因果又是律当中的一个骨架,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因果,不相信因果,以及瞒因昧果,这都是违律,违背律这个精神原则。

下面这段话也是我们念佛人非常重要的,[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我们念佛的人举心动念,念头常常跟佛相合,[合]就是相应,[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一道]就是说,同时你都在修行。你只要举心动念跟佛相合,戒律,教下,禅,净同时都在并进,都在其中。我们这习戒律,这个开示非常重要,我们要特别来学习。

今天是第一天,跟同学报告这一段,后面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就是弘一大师的这篇演讲,对于戒律的介绍。

今天时间到了,就跟诸位学到此,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