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楞严经入门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六祖慧能,禅宗,坛经,六祖,慧能,佛

导读:六祖慧能,禅宗,坛经,六祖,慧能,佛六祖坛经,六祖说,正见名出世,出世是什么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无相戒之后,接着向信众讲般若波罗蜜法,将他经过深思熟虑体悟出来的道理讲解授给信众。他把般若之智和佛...
六祖慧能,禅宗,坛经,六祖,慧能,佛

六祖坛经,六祖说,正见名出世,出世是什么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无相戒之后,接着向信众讲般若波罗蜜法,将他经过深思熟虑体悟出来的道理讲解授给信众。他把般若之智和佛性、空观和心性之有,加以会通结合,把般若学说所说的“空”与心性等同起来,说人人皆具清净的佛性本心,然而因为受到世俗“妄念”掩覆而不能显现,如果借助般若智慧来观察领悟世界的实相,便可使各种掩蔽自性的烦恼和妄念断灭,从而觉悟本有的清净佛性,达到至高的精神解脱的境界,即“一悟即至佛地”。

六祖坛经,六祖说,正见名出世,出世是什么意思呢,他还对自己的寄坐禅于日常修行和生活的“无念”、“定慧等”的禅法作了详细的讲述。他在讲述中,特别强调:凡夫与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关键在迷、悟之间,凡夫一念觉悟便可立即成佛,并且说修行不必远离现实生活,即使在充满烦恼的世俗环境也可以达到觉悟。

坛经,六祖,慧能,佛

有的人一说修行,总想找个清净地方,化募点钱,带点油盐酱醋,要去闭关了。你见那些闭关的有几个成功的?以前有人要住山了,别人会问他有没有住山的本钱,“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闭关是有大本钱才行的,不然,凭什么闭得下来呢?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才能觉悟的道理,也没有半点火候,就去闭关,往往烦恼一来,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结果是闭不了几天。有的人倒有勇气,鼓着精神强撑,结果弄出病来。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结果修成了“百不恩、百不想”的废人。

什么是“世间”、“出世间”呢?六祖说:“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出世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躲在山上,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有正见——有了真正的见地,当下就出世了。如果见地不正,甚至还有邪知邪见,不论你修什么法,也不论你躲在哪儿修,都是没有出离世间。所以世间、出世间的差别,就在于你见地上的邪、正,千万不要以为另有一个世界可供你出离的。

六祖认为,智慧与烦恼是二,不是不二,从体上来讲,烦恼即菩提,所以禅宗从高一层的意义上讲,是不断烦恼的,断烦恼等于断了菩提。所以既不重于菩提,也不畏于烦恼,而只重明心见性,这个问题谈得多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坛经,六祖,慧能,佛

见了道的人是有气象、有力量的。检验一个人修行的标准是什么呢?俗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修行人来说,我们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有的人著书立说,你一看里面的道理高得很,头头是道。但看他的行为呢?却不那么像,总觉得说是说得极好,行为上总不是那么回事,要注意这个差距,所以六祖一再强调“心行”,要把学到的理论用在实践中,要把佛说的道理放在身语意三业的修持上。

六祖是见了道的,而且是祖师,在当时就是法王,他是有力量的。 武则天是了不起的皇帝,是人王,可以主宰国内的一切,但却支配不了六祖,大家要体会见道的力量。

六祖还把虚空的道理,归结到“世人妙性本空”上来,我们每人都具有这个“妙性”,这个“妙性”又是“本空”的。怎么“妙”法呢?就是与虚空一样:无是无非,无长无短,无色无相,而且“无一法可得”。也就是说,虚空的那个德,我们本性全有,就这个虚空也在我们妙性之中。

坛经

有的人说佛法玄妙,是有点玄妙,不玄不妙怎么能解脱呢?但这个玄妙不是别的,就是你自己那个心,这就是禅宗的作略。说开悟很难,但一经点破才感到是那么的平常,那么的容易。大家在这儿听《坛经》,而且都听到了,这就是“妙性”嘛。

慧能在回答之中,并没有否认净土说教,然而依据他的见解提出新的解释。他说,佛经上讲的西方净土离现实不远,但对素质低的人(“下根”)来讲是远的,对于具有“上智”的人来讲就在近处;因为如果能够自净其心,净土便立即显现面前。

坛经,六祖,慧能,佛

现在气功很流行,有些教人静坐,要学生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这实际上是学道的毛病。这样久了,记忆力,智力、思维都要严重退化,这就是“无记空”的后果。坠入“无记空”的人,认为善也不要去想,恶也不要去想,认为这就是空性,就是道,其实大错。空空空,空什么呢?空是有对象的,我们的心有一种自发性,只要想到什么事情,就沾滞在这个事情上。

慧能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的道理,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偈语深刻地揭示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因此,太虚大师高举“人间佛教”的理论,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的理念,都是对慧能佛法不离世间法的现代诠释和发展。

学修佛法,重在于如何练心,重在于如何从经典中找到有利的学修方法而去努力实践,在成办一生的同时也去利益群萌

。而《坛经》中正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的开显于行人以“无念、无相、无住”三大理念,令后学者于中如法的观照起修,当下识得本心自性。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虽言条条皆是大道,条条皆可趋于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