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知识

《菩提心的修行》

发布日期:2019-10-19 10:03:46编辑:

楞严经楞严经白话文楞严经讲解

对多数佛子而言,菩提心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佛教经论中比比皆是,仅《大正藏》和《续藏》就有2万多处提及。而在我们听闻的佛法开示及道友间的交流中,这也是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但是,我们真的明白菩提心意味着什么吗?作为大乘的不共教法,菩提心究竟有着哪些特征?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别于人天善行和声闻所修的慈悲?究竟凭什么才会具备“初发心即成正觉”的特效?如此等等,未必有多少人能够作出准确回答。

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模糊,使学人对菩提心教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疏离。这种疏离,令许多大乘佛子在心行上偏于自了,予人消极避世的印象。另一个极端,则是过度的入世。佛法是以解脱为根本,声闻如此,菩萨同样如此。区别只是在于,菩萨是以带领一切众生共同解脱为己任。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将菩提心简单地等同于世间的慈善,等同于普通的利他行,使之出现世俗化和肤浅化的倾向。怎样才能纠正以上两种偏差?关键就在于对菩提心教法的认识和实践。如果我们在这个点上定位准确,就能在出世和入世间找到平衡——出世而不厌世,入世而不染著,就能真正做到“以出世心,行入世事”。

自2003年以来,济群法师积极致力于菩提心教法的弘扬,先后推出《认识菩提心》、《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道次第中的菩提心》、《从有限到无限》、《菩提心与空性见》等著述,并有相关音像资料流通,在教界影响广泛。本书是法师关于菩提心教法的又一力作,侧重从实践角度进行阐发,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关于菩提心修行的基本认知,讲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种类、菩提心与皈依、菩提心与七支供、菩提心与出离心五个问题;二是如何发起菩提心,包括如何发起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戒、受菩萨戒三个问题;三是菩提心的实践和升华,包括行菩萨行、菩萨行与空性见两个问题。配套音像为法师2007年在“西园戒幢律寺第二届菩提静修营”开讲的“修学菩提心”,西园法宝结缘处现有字幕版DVD流通。

\

附录中的《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是法师在“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发言,论坛由复旦大学、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等共同主办。文中,法师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菩提心对于心行调整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附有天亲菩萨的《发菩提心经论》,共十二品,是帮助我们长养并巩固菩提心的重要教诫,希望大家经常读诵,策励道心!

书中配图主要是济群法师在各地传授菩提心戒的场面,这是法师近年来特别提倡的修学内容之一,通过法会和宣誓,令学人将愿心转化为生命中最庄严的承诺。相关内容在“受持愿菩提心”一节中有详细介绍。

\

本文链接:《菩提心的修行》

上一篇:业识茫茫,无本可据

下一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痛苦?

相关文章

  •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 有人问我佛教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在佛教看来

    2019-11-15

  •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 随着你的修习越深入,你就会越加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

    2019-11-15

  • 佛法修学的目的---破妄显真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我们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样的,佛法概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