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知识

《八识规矩颂》

发布日期:2019-10-14 10:07:48编辑:

楞严经楞严经白话文楞严经讲解

  《八识规矩颂》凡四章四十八句。唐代玄奘大师着。师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十三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因诸师所讲经论各有不同,经典中之义理亦有隐晦之处,乃于贞观三年(629)孤身涉险,备尝艰辛,西行求法。贞观七年达印度,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九年归至长安,请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奉敕于弘福寺翻译,主持译事二十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三三五卷。

\

  佛说唯心唯识道理遍该一大藏经,玄奘大师集其要义,作颂四十八句,统收一大时教,世出世法无不该尽,可谓至简至要,是法界的纲维,相宗的指南,大乘的入门。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在三界六道中的一切活动和受用,都离不开识。识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称前五识)、意识(第六识)、末那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因此称为八识。  此八识行相心所缘性境、量、界地诸法,各有定数,所以称为规矩。又因玄奘大师将此八识分为四章,每一章作颂一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配于本识位下,条理不紊,因此称为规矩。又谓规矩乃正方圆之器,譬喻八识是范围三界万法的规矩。方圆不出规矩,万法不离八识,此八识即是规矩。  本颂颂文以七字为一句,概述唯识学说,其内容着重于讲说唯识学说中心的心识问题。第一章前八句是颂前五识依有漏种而成识,后四句是颂前五识依无漏种子而转为成所作智之义;第二章前八句颂第六识依有漏种而成识,后四句是颂第六识依无漏种子而转成妙观察智之义;第三章前八句是颂第七末那识依有漏种而成识,后四句是颂第七识依无漏种子而转成平等性智;第四章前八句颂第八识依有漏种子而成识,后四句是颂第八识依无漏种子而转成大圆镜智。  本颂无单行本,文略义深,后世遂有多种批注释文。如:  八识规矩补注 二卷 明‧普泰补注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 一卷 明‧明昱证义  八识规矩略说 一卷 明‧正诲略说  八识规矩颂解 一卷 明‧真可述  八识规矩通说 一卷 明‧德清述  八识规矩纂释 一卷 明‧广益纂释  八识规矩直解 一卷 明‧智旭解  八识规矩浅说 一卷 清‧行舟说  八识规矩注 一卷 清‧行舟说  八识规矩论义 一卷 清‧性起论释、善漳等录  此外,近代的著作有太虚大师的《八识规矩颂讲录》、演培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讲记》、方伦居士的《唯识三颂讲记》等。  试述如何转识成智。  试述八识的特征。  试述八识的业用。  说明六、七两识的关系。

\

本文链接:《八识规矩颂》

上一篇:“观音为媒”婚纱摄影渐成时尚

下一篇:《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节录

相关文章

  •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 有人问我佛教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在佛教看来

    2019-11-15

  •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 随着你的修习越深入,你就会越加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

    2019-11-15

  • 佛法修学的目的---破妄显真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我们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样的,佛法概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