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知识

佛教的有为法与无为法观念

发布日期:2019-11-14 10:03:39编辑:

楞严经楞严经白话文楞严经讲解

佛教关于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观念涉及该教理论体系的基础,牵扯到佛教立论的出发点。从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佛教最初思想的形成以及佛教后来理论发展的趋向,值得进行深入思考。

有为(samskrta)与无为(asamskrta)在佛教中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有为指有造作,有作为;无为指无造作,无作为。佛教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划分出了两大类。一类称为有为法(samskrta dharma);另一类称为无为法(asamskrta dharma)。有为法指有造作,有生灭,有因缘关系的事物;无为法指无造作,无生灭,无因缘关系的事物。

在佛教文献中,对有为或有为法及对无为或无为法的论述不少。例如,慧远在《大乘义章》卷第二中说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这是说,所谓为指集起或造作,能被集起和造作的事物称为有为法。《大乘义章》卷第中列举了一些具体情况说明有为或有为法:如将因对果,指一切因缘都能集果,能有所为,所以称为有为;据果对因,指有为果报都由因生,由于有此因,所以称为有为。此外,有为法的具体情况还有一些。《大乘义章》卷第二中也列举了一些具体情况来说明无为或无为法:如虚空无为,指虚无形质,空无有碍的形态;数灭无为,指依靠智慧等而断灭烦恼;非数灭无为,指不依赖于智慧等而显现的灭的状态,即由于事物产生的条件缺失,因而毕竟不生,不生之灭也是一种清净状态。无为法中的数灭无为后来多译为择灭无为,非数灭无为后来多译为非择灭无为。

关于有为法,佛典中除了提到有因果关系这种特性外,较常进行的概括是所谓三有为相或四有为相(或称有为三相或有为四相)。三有为相通常指有为法的三种特征,即:生相、灭相、住异相。无著在《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中说:三有为相由众同分一生所摄,谓初生时取为生相,最后死时取为灭相,于二中间相续住时取为住异。如是建立三有为相。此中的住异相,佛教中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持续(住)和变化(异)的结合,另一种认为指在持续中的变化。四有为相指生、住、异、灭。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卷第二中说:立四相: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时名灭。(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

编辑:明蓝

\

本文链接:佛教的有为法与无为法观念

上一篇:你是快乐的时间多,还是痛苦的时间多

下一篇:你愿意做哪种游戏玩家

相关文章

  •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 有人问我佛教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在佛教看来

    2019-11-15

  •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 随着你的修习越深入,你就会越加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

    2019-11-15

  • 佛法修学的目的---破妄显真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我们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样的,佛法概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