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知识

佛教科学论 —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发布日期:2019-11-13 10:10:04编辑:

楞严经楞严经白话文楞严经讲解

  佛教科学论 —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

  第六章 到深山中去探宝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年青人整日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一生就这样迷迷糊糊浑浑噩噩地过下去,没有辨别是非善恶的智慧,整天谈论和奔波忙碌的就是钱财和名誉地位等,从不想从高僧大德圣贤们面前学习一些人类高尚的知识。中国伟大的佛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萨迦班智达说:‘无有辨别善恶者,学者之前受驱逐,整天谈论钱财食,此即双足之畜生。’作为人,应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道德理想,而我们要想达到很高尚的道德境界,也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久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修正自己的行为,而这些高尚品质的修炼和提升之始乃是基于反省,如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所说:‘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因此我们应时时反省自己,通过反省,以提高自我。
  世间上的人,不管他是何种层次任何阶级或什么身份的人,都可被归为比较低级卑劣和具高尚品质这二类。前一种人的行为只是凭著自己本能和习气的冲动而随意行事;而后一种人则是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他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是非善恶取舍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并时时以正知正念来反观自己的心灵,这就是那种志行高洁之士。追求高尚行为的人总会拥有快乐,而卑劣的人则是痛苦缠身,现在和将来都会有许多不顺心如意的事跟随著自己。正如蜜蜂喜欢绕著芬香的花朵飞舞,而苍蝇只是乐于逐臭一样,世界一切高尚的人们对所有高尚的学问和知识都乐于去接受和学习,但当他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他们会惊喜地发现,世界上所有高尚的行为和道德品质其实都已全部包括在佛教的无上菩提心之中了。所以那些追求高尚行为的人们只要不断地以佛法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以无上菩提心的正知正念来观照反省自己,如此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则最终他不但能拥有人间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达到人生最圆满的境界,而且也能证得最殊胜的出世间圣道,成就生命最究竟的觉悟状态。正如伟大的政治家、佛学家、大智者根嘎嘉村在其著名的格言集中所说:‘若愿行持诸善事,务必敬闻佛教言,一切诸时能忍耐,纵遇命难亦行法。若能依据经教义,精进修行依对治,智者从不说妄语,彼德此后会明知。’
  范仲淹,是北宋王朝时期的宰相,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常问道于佛门高僧,受到过很多道风高雅的禅宗大德的提携,比如古禅师就曾寄偈相勉:‘丈夫各负冲天气,莫认虚名污自身,撒手直须千圣外,纤尘不尽眼中翳’即教育勉励他说,大丈夫应该有冲天的气概,莫要迷著于那些虚假的名声地位而污染了自己的高尚品格,更要以那种不著纤毫的大超越大解脱的佛法来时时刻刻地要求观察自己,这样就能达到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至善至美最高的道德境界。范仲淹能够一生为官清廉,虽处高位而不骄,尤其是后来纵然身处逆境而仍心怀天下百姓忧苦,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实乃是佛法里无上菩提心中‘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人卑,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的自轻他重和自他交换修法精神的真实体现。  ——未完待续

本文链接:佛教科学论 —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上一篇: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子女必看)

下一篇:你要呼唤一个人,必须用你全部的生命呼唤

相关文章

  •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 有人问我佛教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在佛教看来

    2019-11-15

  •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 随着你的修习越深入,你就会越加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

    2019-11-15

  • 佛法修学的目的---破妄显真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我们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样的,佛法概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