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知识

佛化沙門度七比丘

发布日期:2019-11-04 10:05:39编辑:

楞严经楞严经白话文楞严经讲解

\

  從前,有七位比丘一起到深山裡修行參道,然而歷經了十二個寒暑,還是不能與道相應。一天,七人共坐一處,討論是否要繼續修行。

  一位比丘首先說道:「我們出家修行不畏艱苦,不懼寒熱,不但放棄了世間種種享樂,還要持守種種戒法、終身乞食,雖然如此,仍堅守著出家人的志節,然而……」

  另一位比丘接著感嘆:「雖是如此忍耐,道業卻未有成就,往昔所造的罪業,似乎也難以滅除。」其餘比丘聽聞此語,皆面帶愁容,沉默不語。

  這時,一位年輕比丘奮然起座,說道:「既然如此,與其老死山中而無所成,倒不如各自下山回鄉,娶妻生子,建立門戶。」

\

  「是呀!再有一番事業,從事些許生意買賣,生活自是無虞。如此有妻有子,衣食豐饒,這後半輩子也就不怕沒有依靠了。」比丘們協議後,便一起下山回鄉。此時,佛陀雖在遠處,卻以神通力知道這七位比丘的得度因緣已經成熟,且不忍見他們因無法忍受修行上一時的辛苦,而終將造下墮入地獄的罪業,於是化身成一位尋常沙門前去度化。

  佛陀所化身的沙門來到谷口,正好遇到下山的七位比丘,於是開口問道:「比丘們,請問你們在山中修行多久了?你們又要前往何處呢?」

  「我們在山中已經修行十二年了!不過,我們已經決定放棄修行。」

  「你們已經精勤修行這麼久,為何還要放棄平靜的修行生活,回到喧囂的塵世呢?」

  一位比丘率先答道:「我們雖然修行已十二年,道業卻無所成就,看來罪業也難有除滅之日。而且山中人煙稀少,少有供養之人,每每托缽乞食,還要遭受別人的冷嘲熱諷,如此虛耗歲月,枉自困苦,縮衣節食,仍不知『道』在何處,又有何意義?」

  「那你們下山有何打算?」

  「我們打算就此還鄉,各自建立門戶,並且創造一番事業,等到上了年紀再來學道。」說完此話,七位比丘即欲離去。

  沙門隨即阻止:「且慢!且慢!各位請聽我說幾句話吧。人的生命是很無常的,猶如水中泡沫一般,朝不保夕。雖然修行學道很苦,卻能以一時之苦換得永久的安樂。各位如果就此返鄉還俗,其後居家之艱辛困苦,將是窮盡萬劫無有止盡。難道你們以為妻妾、子孫皆能常相左右,一切欲望皆能隨心滿願,從此不再憂愁苦惱了嗎?這種妄想如同生病之人錯服毒藥,不僅無法治癒,還會加重病情。」比丘們默然而立,沙門繼續說道:「三界眾生皆有煩惱,唯有信守戒法,精進不退,不放逸懈怠,才能真正永離眾苦。」沙門說畢,即現佛身相,並且放大光明,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學難捨罪難,居在家亦難;   會止同利難,艱難無過有。   比丘乞求難,何可不自勉;   精進得自然,終無欲於人。   有信則戒成,從戒多致寶;   亦從得諧偶,在所見供養。   一坐一處臥,一行不放恣;   守一已正心,心樂居樹間。」

  七位比丘見佛慈容相好,又聞此偈,皆心生慚愧,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自此收攝身心,誠心悔過,並且決定繼續修行。七位比丘於山中精進不懈,無有疲厭,並且認真思惟偈語之義理,守心一處,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本文链接:佛化沙門度七比丘

上一篇:佛为何不允许弟子修神通和神变

下一篇:人生如茶 空杯以对——佚名

相关文章

  •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 有人问我佛教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在佛教看来

    2019-11-15

  •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 随着你的修习越深入,你就会越加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

    2019-11-15

  • 佛法修学的目的---破妄显真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我们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样的,佛法概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