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知识

从安般念到涅槃 五执取蕴

发布日期:2019-10-29 10:11:11编辑:

楞严经楞严经白话文楞严经讲解

五执取蕴五蕴,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以前它是称为五阴。为何称为取蕴呢?因众生起了邪见,执取五蕴是我。这在[阿含经]里是依二十种情况产生:即执取‘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受想行识也如是。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应作如是观照;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受、想、行、识也如是观照,不应爱乐。五蕴是我们所常执着的,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与它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并且会认为,每一个造作是我,是我在做。并会想过去的我就是现在的我,并且会继续到未来去。具这种想法的是‘常见\’。当我们在动作时,这是‘色蕴\’;当眼在看时,眼晴是‘色蕴\’,视觉的看是‘想蕴\’,‘行蕴\’,辨别物体是‘识蕴\’,看时所生的‘喜欢\’‘不喜欢\’的感受是‘受蕴\’。同样的当我们在听时、嗅时、尝时、身动时、思惟时都有这五蕴的运作。观照是要能够观见五蕴,并能观见这‘我\’只是五蕴,或色法(色蕴)与名法(受想行识蕴)而已。「我们已聆听了此法,故知生是苦;衰老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与失望是苦,怨憎相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言之:五执取蕴是苦,它们如下:色执取蕴(Rūpūpādānakkhandha)受执取蕴(Vedanūpādākkandha)想执取蕴(Sannūpādānakkhandha)行执取蕴(Sańkhārupādānakkhandha)识执取蕴(Viññanūpādāna

\

kkhandha)为使追随者肯定通晓这五蕴,世尊住世时,常如是教诲追随者,于追随者间,世尊常对他们如是教诲,提醒与强调: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一切因缘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我们全体,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失望之所支配困扰着,为苦所困,为苦所障,怎么做

\

才能知悉此苦聚之完全止息?」([南传佛法朝暮课诵])

本文链接:从安般念到涅槃 五执取蕴

上一篇:从安般念到涅槃 学习观照

下一篇:从脸上看出富贵贫贱

相关文章

  •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

    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 有人问我佛教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在佛教看来

    2019-11-15

  •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

    佛法是专门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 随着你的修习越深入,你就会越加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

    2019-11-15

  • 佛法修学的目的---破妄显真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我们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样的,佛法概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