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杲(1089—1163年)南宋僧人。俗姓奚,号妙喜。宣州宁国(今属安徽省)人。十二岁即投慧云院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
他先后投师学法,未见长进。后准备投临济宗僧人圆悟克勤。当时圆悟住成都昭觉寺,宗杲犹疑不定,后听说圆悟奉诏迁住汴京天宁寺,宗杲高兴地说:“这不正是上天把这位长者送到我跟前吗!”于是径往天宁寺。有一天正好圆悟与众僧答问。圆悟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绍兴七年(1137年)住径山。一天,圆悟“迁化”(圆寂)的消息传来。有两个僧人就此事对答。一僧问,“迁化向什么地方去?”一僧答:“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又问:“什么含意?”答:“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在径山则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大师迁化向何处,那就说他下到‘大阿鼻地狱’;若问这意味着什么,就回答说他去到该处,饿了啃洋铜,渴了喝铁汁;问有人救得了他吗,答无人救得了;问为什么救不了,答这是他老人家的家常茶饭。”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宗杲因对奸相奏桧不满而被褫夺衣牒(即开除僧籍)。先充军至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宗杲问心无愧,十分超脱,在此期间集最先师语录公案为《正法眼藏》六卷。后迁往梅州(今广东省梅县)。十五年后遇赦,恢复衣牒。之后再住径山,因之世称“径山宗杲”。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赐号“大慧禅师”,翌年八月九日临终前,弟子请他遗偈,他挥笔疾书,“生也这么,死也这么,有偈无偈,是什么热!”卒年七十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