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楞严经入门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近现代往生纪实/ 文章正文

佛教历史六次结集之一

导读:佛教历史六次结集之一声明:“挖掘历史沙尘,广采众家观点,站在中立角度,讲解思考观点”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文中不少资料均来自网络及相关书...
佛教历史六次结集之一

声明:

“挖掘历史沙尘,广采众家观点,站在中立角度,讲解思考观点”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文中不少资料均来自网络及相关书籍。

要想了解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教历史,对于咱们中国来说,要了解中国的佛教历史,但是第一讲,咱们必须先讲一段世界佛教历史,因为佛教不是咱们本土的。其实,第一部分应该讲佛祖释迦摩尼的人生及周边的一些人物,但是由于知识的欠缺,就等后面找个机会慢慢的补。

为什么要谈佛教的六次集结,因为这个与中国的佛教历史有着紧密的关系。关于时间点,大家有必须重点关注,这个对于了解整个佛教是有很大好处,关于佛教的大小乘以及相关流派分支,都是有莫大关系的,关于佛教的大小乘的分支,等问题,会后续开一个话题来讨论。在后面正文中,依然采用小乘佛教的说法,为了更符合大家的日常习惯,这个说法当前被认为是有贬义的色彩,改为 上座部佛教 或称 南传佛教。

回归正题,开始谈佛教的六次结集,集结要干的事情,就是纠正思想,统一口径,用当前话来说就是为了标准化,别走歪了。

第一次集结,史称 五百集结

主持人:大迦叶尊者

原因:佛祖去世,为了预防非法、非律的蔓延。

时间:公元前 486年 即:佛祖去世一年不到

地点: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

参与人数:500人

耗费时间:三个月(排除了思想不一致的人,所以节约时间)

内容:阿难颂出经藏,有优波利颂出律藏。最后集结出三藏:修多罗、毗奈耶和阿毗达摩,也就是经律论。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罗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罗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罗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陀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精神:迦叶所集结的经书,根本上体现了迦叶派重视苦行的思想,正是因为他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才能加入集结,才确保了经书集结迅速的完成。后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派。

注:关于第一次结集还有一种说法,时间是次年(大概为公元前487年),地点在 结夏安居,耗时为 七个月。

第一次结集的同时,有一些人,有了与主持人不认可的思想,这些人也同时完成了集结。

主持人:富兰那地点:七叶窟70里远的地方也进行集结参与人数:比五百多内容:经、律、论、杂和密五藏经典精神:富兰那等集结的经书,包容性更广,代表了更广泛的人的思想要求,这一派被称为大众派。后来的大乘思想便是从这一派别中发展出来的。

补充一:

关于富兰那 集结 这块,来源自 考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续》

大乘经典的出处,经典中所记载的大乘经典是由弥勒菩萨等和阿难在铁围山集结,后来由龙树从龙宫取出。关于这个出处,有着太多的神秘色彩,估计来源自一些民间传说,因为参加富兰那 集结的人很多,很杂。另外来说,可以发现阿难是在迦叶那边做集结并没有来这边,所以这个出处值得考究。(客观的来分析,大乘经典的出去还是应该要仔细研究的。可以参考一下印顺法师的《佛学概论》,对一些大乘经典的成因做了一定的评价。)

补充二:

关于第一次集结,关于参与人数也有另外的说法是 迦叶尊者与999位大阿罗汉 。关于这个说法来自于 玄奘 的《大唐西域记》,这里关于结集的理由,也做了说明:

玄奘大师称:大迦叶尊者原本在山中苦行。忽见三千大千世界齐放光明,接着又是大地六种震动,于是以天眼通得知佛于拘尸那迦的双生娑罗树间入灭。于是感慨“慧日沦照,世界暗冥,善导遐弃,众生颠坠。”当时的僧团并非一尘不染,内有提婆达多非佛信徒,外有九十六种外道侵袭。佛陀涅槃,众生眼灭,却有懈怠比丘相贺:“如来寂灭,我曹安乐,若有所犯,谁能诃制?”大迦叶尊者听到这等言论,伤感不已。当时有了“思集法藏,据教治犯”的想法。参加完佛陀的荼毗礼后,大迦叶尊者便登须弥山(原文苏迷卢山),击大揵椎,向世人宣布法旨:“今王舍城将有法事,诸证果人宜时速集!”

补充三:

据说,佛门得六神通者咸往云集,共计九百九十八人。当时,佛的侍者阿难也要参加

。大迦叶不许,理由是阿难还未证得佛果。阿难不高兴,愤恨的说:“我侍奉佛陀四十多年,号称多闻第一。如来在世时,每有法会,未曾弃遗。今法王寂灭,而见摒弃!”迦叶回答:“你虽亲侍佛陀,多闻佛法。但你依旧爱惑未尽,习结未断。”阿难辞穷,寻得一个僻静处,“欲取无学,勤求不证”。

佛果岂是那么轻易证得的,阿难在佛身边四十多年,得佛提点,依旧难证。如今佛陀入灭,无人教诫,自然更加“求不得”。阿难苦修数日,弄得自己精疲力竭。终于,他想停下来,先休息一下。正当他有这个想法,还未伏枕之时,身心异常放松,突然豁然开朗,即证阿罗汉果。就是这么神奇,多年求不得,一刻放下,即得神通。阿难立刻回到迦兰陀竹园石室,扣门请迦叶答话。迦叶回答:“你证得阿罗汉后,以神通入室,否则这里没有你的座位!”于是阿难以神通,从钥隙间入,集齐一千大阿罗汉。

补充四:

大家推举持律第一的 优婆离尊者(伍巴离尊者) 负责诵出《律藏》。结集采用问答的方式,由 迦叶尊者(马哈咖沙巴尊者) 从第一条“巴拉基咖”开始问起,每条皆以因缘、人、制、随制、犯、不犯而问了《大分别》和《比库尼分别》两部分别,优婆离尊者(伍巴离尊者)则逐一作回答。如是将两部分别、篇章等收录编集为《律藏》(Vinayapiaka),一切皆由 迦叶尊者(大咖沙巴长老) 问,优婆离尊者(伍巴离长老)回答。两位长老的问答经五百位阿拉汉一致确认为准确无误、完全符合世尊所制之后,再按上述的方法一起合诵,是为律的结集。

之后,继续由 迦叶尊者(马哈咖沙巴尊者) 从《长部》第一经《梵网经》开始问起,逐一问了五部(paca nikāya),并由阿难尊者作回答。五部是指《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其中,《小部》是指除了四部之外的其余佛语。同样的,这两位长老的问答经五百位 阿罗汉(阿拉汉)一致确认为准确无误、完全符合世尊所说之后,再按上述的方法一起合诵,是为法的结集。

总结,对于第一次集结,产生了大小乘的最初的思想萌芽。从第一集结来看,小乘来自于,跟迦叶思想统一的人,排除了其他的思想,这个也应该是小乘名称的来源。大乘来自于,更广泛的思想,集合了大部分的想法,更加的开放及包容。

从补充的资料上面可以发现,迦叶是善于苦修的,对于佛祖的涅槃也是苦修中感悟到的,这个也就是奠定了苦修在小乘中的地位。同时迦叶对于集结的人,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阿难这种跟随佛祖40年的人,也没有放松要求,一直坚持没有证得果位的人没有参加集结的权利,就算你证得果位也要验证下真假才能参加,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迦叶集结是严谨的。也就不难想象小乘佛教在经历了 2500多年的变化,他们依然坚持着最初的戒律跟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