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楞严经入门网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洞山宗旨 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 云门宗禅诗研究
主页/ 禅宗文化/ 文章正文

佛性本寂,言语道断,佛性遍在,即心即佛

导读:佛性本寂,言语道断,佛性遍在,即心即佛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事咬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这首偈是佛眼禅师所作的开悟偈《五灯会元》记载了佛眼禅师雨夜拨火...
佛性本寂,言语道断,佛性遍在,即心即佛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事咬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这首偈是佛眼禅师所作的开悟偈《五灯会元》记载了佛眼禅师雨夜拨火开悟的机缘。

金华天宁寺

一个冬日的寒夜里,清远禅师拥炉孤坐,就在他拿木棍拨炉灰的时候,见一火如豆,恍然自喜,说道:“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急忙翻阅《传灯录》,当他读至“破灶堕”这一公案时,忽然大悟,遂作此偈。

金华天宁寺

偈的前四句叙述拨火悟道的经过。“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刀刀”,即叨叨,象声词,指鸟的叫声。林中之鸟,骚动不安,叨叨而鸣;学道之人,睡不安枕,被衣夜坐。这两句主要描述开悟前的躁动不安。“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上句交待悟道因缘,下句讲的是“破灶堕”公案。

金华天宁寺

这则公案有两层意思:一、就像灶神本是泥瓦合成一样,人生不过是五蕴合和而成。二、自性是佛,不假外求。“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两句表达的主要是后一层意思。后面四句写芸芸众生对道的迷误。

金华天宁寺

世人不知佛性本有,不知向内用功,反而一味向外寻觅。这个道理很简单,而知道的人却很少,就像浅淡的歌曲,和唱者反而很少一样。悟道之门大开,却很少有人能通过。这就涉及到佛性能否寻觅的问题。

金华天宁寺

一方面,佛性本寂,言语道断,所以不可寻;另一方面,佛性遍在,即心即佛,所以可寻。参禅悟道就是要超越寻与不寻之间的对立,寻而不寻,不寻而又寻,用佛眼禅师的话来说就是“不寻寻”、“寻不寻”。

金华天宁寺

联系这则偈子,我们再来看前面那段拨火悟道的因缘。佛眼禅师拨炉灰而见到的一点如豆之火,其实就是自己本心、佛性的象征,只有深深拨去覆盖在上面的尘垢,才能见性悟道。这种参究工夫,佛眼禅师称之为“返究向来迷处工夫”(《示禅人心要》)。

金华天宁寺

清远(106—1120)宋代的僧人。俗家姓李,号佛眼。临邓(现在的四川邛崃)人。14岁的时候出家,受具足戒,严正寡言。起初学习律学,继续研读《法华经》,有疑惑问师,师也不能做解答,感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于是南游江淮,四处参访禅师。

金华天宁寺

听说舒州(现在的安徽潜山)太平寺法演禅师的声名,前往眅依门下,师从七年,获得开悟,接受师传衣钵,终得杨岐派师法,为南岳下14世。与佛果克勤、佛鉴慧勤,同为法演大师的高足,世人称为“三佛”。学成开始的时候,隐居在四面山大中庵,历住崇宁万寿寺、龙门寺、褒禅山寺,后来归隐于蒋山东堂。

金华天宁寺

北宋宣和二年(1120)冬圆寂。在佛学思想上,克勤以评喝重显禅师的《颂古》和《拈古》而闻名于世,使原来“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禅家作风,变成了咀嚼古人公案,并发展为繁琐文字注释的途径。

金华天宁寺

他则与克勤不同,而十分强调体用如一,大力提倡就己知归,简易深密,是一位“静默自晦”,澹泊寡欲,但居方丈之室传道的高僧。著作颇丰。南宋《古尊宿语录》收其语录达8卷之多,又撰有《普说》、《小参语录》、《示禅人心要》、《标指六褐》、《圆融礼文》、《普门礼文》数种。

金华天宁寺

法演(1024-1104),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人,绵州(现在的四川绵阳)人。三十五岁时候出家受具足戒,起初在成都学习《百法》、《唯识》诸论,既而参学诸方,后来浮山法远禅师指点他,前往白云山参“白云守端”禅师,终于廓然彻悟,作偈以明其见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泞问祖翁。

金华天宁寺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白云守端为其印可,并受命分座说法,开示来众。晚年住蕲州(现在的湖北)五祖山,大力弘扬杨岐派宗风,故后世称他为“五祖法演”。五祖法演禅师的法嗣弟子共有22人,其中佛眼清远、佛果克勤、佛鉴慧勤最为有名,有“三佛”的别号之称。

金华天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