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今天立冬了,天气却是出奇的好,晴得自在,只是一阵阵冷意还是在清晰地宣说冬季的正式到来。午后与同学一起背诵《道德经》,念到兴起,各自放飞思想宣说自己的见解,果然印证了那句话,“一百个人读《道德经》,那就有了一百本不同的《道德经》。”
《道德经》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们平时看到的用的东西,表面上好像是这个有形的东西在起作用,但其实很多是我们看不到的虚和空,在起作用。比如我们常常用的茶壶,看起来是茶壶在装水,其实是茶壶里面的空心在装水,如果没有这个空心,那什么也装不了
。但是,前提是,先有茶壶构成的形状,先有了这个实体形状,后来的这个空心才能发挥它的效用。如果这个空心不空,那它本身就已经不是一个有容之器了,那再多的东西也装不进去。这让我想起了《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的断器三过,佛陀让弟子闻法时要避免的三种过失,把这三种过失比喻成三种器皿,“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
学习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心是一个覆器,那就算老师有再多再好的知识,他都无法帮我们装进去。我们就好比是个能装各种甘露的茶壶,但是如果这个茶壶不空,那再好的东西给我们,我们也得不到。所以,虚心很重要。心谦卑了,装东西的器皿才能不污、不漏,更不会反着盖起来导致没法装进去,所以要成为一个能装很多知识的人,前提是我们得是一个有容之器,能容之器。如果连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意见都接受不了,那还怎么去接受新的知识呢?
我们只有真正谦虚,才能主动地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从集体和大众中汲取智慧的养料,充实自己。自己的胸襟和气度,要像幽深的山谷和广阔的大海一样,容得下别人的意见,听得进别人的劝诫,这样才能最快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和修补,完善自己。
要知道,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安住当下
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的人经常很不快乐,明明在一起玩耍的时候,玩了他喜欢的东西,去吃了他喜欢的东西,什么都好像是做了他喜欢的,可是他就是没有办法在玩的时候真正开心起来。最后想想,实在可惜!因为他玩的时候在想其他的事,他的心不知道他在玩耍,人在玩耍,心却还在操心各种事,怎么能开心得起来?身体都放开了玩耍了,心却还是放不开,放不开怎么高兴的起来?
这就像韦监军吃果子的故事了。点玄沙师准备和韦监军一起吃果子,韦监军问到:“什么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没有回答韦监军的问题,而是拈起一个果子让韦监军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又再一次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个时候玄沙说:“你看,这就是日用而不知。”
韦监军所疑惑的是:日用而不知,在平常生活中的种种动作、语言、现象,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
玄沙禅师明白韦监军的心思,所以当场就试验韦监军,拿果子叫他吃。韦监军觉得玄沙禅师答非所问,他明明是问禅师什么是日用而不知,而禅师却回答让他吃果子,所以再问一次。这就是他的破绽了,虽然在吃果子,但脑袋里却在想着别的事,所以玄沙一下子就点明他:“你刚才那个现象就是日用而不知。”
日用而不知,你在吃果子,你知道你在吃果子吗?
仔细想想,我们每天都在恍恍惚惚过日子,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各种不知不觉,你好像知道你在过什么日子,但其实你丝毫弄不清楚你在过的是什么生活。
想什么,讲什么,做什么,没有办法真正明白,原因在于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在想另外一件事。生活应当经常保持身心口一致。比如喝茶,喝一口茶,细细品味,感受这口茶,品尝这口茶,欣赏这口茶,因为你的每一个感官甚至你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在喝这口茶,所以茶也就特别有味道。如果做不到,喝茶还要说话还要想其他事,那就可惜了这杯好茶了。如果能做到喝茶就喝茶,吃饭就吃饭,走路就走路,玩耍就玩耍,睡觉就睡觉,并且时时刻刻摄心,分分秒秒随时平静,轻松自在地去感知每一个当下的动作,享受生活的每个单纯的细节,心中自然会安静而且自在。
生活就是要这样,好好吃饭,安住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