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楞严经入门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佛学:宗教面是“三宝”,教化面是“般若”,法则面是“空性”

导读:佛学:宗教面是“三宝”,教化面是“般若”,法则面是“空性”一、“禅”的修持与顿悟《坛经》首篇记录了佛教第五代禅宗祖师弘忍法师传授衣钵的过程,也讲述了六祖惠能与神秀法师的传奇故事。这一过程中,两位禅...
佛学:宗教面是“三宝”,教化面是“般若”,法则面是“空性”

一、“禅”的修持与顿悟

《坛经》首篇记录了佛教第五代禅宗祖师弘忍法师传授衣钵的过程,也讲述了六祖惠能与神秀法师的传奇故事。这一过程中,两位禅宗大师之偈已成为禅宗中的两个重要文献,虽然内容相互对立,但都深具开示性,成为千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佛教修行问题。

神秀偈文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也请人代为书写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师父弘忍看到后,随即拿鞋底把这首偈擦掉了。之后弘忍法师用杖击碓三下,惠能会意。当晚三更惠能来到弘忍法师处,法师向其传授衣钵并命其速速离去。十五年后,惠能在广东曹溪宝林寺开坛讲经、声名远播,圆寂后被后世尊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有学者认为,两首偈反映禅学的两大体系,即“渐修”和“顿悟”的不同。神秀法师的求佛途径是传统的“渐修”式禅定,所谓“时时勤拂拭”,即是经过坐禅(禅定)获得智慧,坐禅时排除邪念如同拭去尘埃,以保持心性的清净。惠能法师则以“顿悟”取代传统的坐禅禅定法,提出“佛性常清净”,即佛性本来清净,没有尘埃沾染。既然没有尘埃沾染,就没有拂拭之功。惠能这个主张标志着中国佛教史上一场革新。

也有学者认为,惠能的偈境界更高,直指人心。其“顿悟”思想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和,实用性不强。相比之下,神秀的偈境界稍低些,却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思想循序渐进的实用主义思维。两首诗偈出发点不同,表达的意境也不一样,只是惠能的诗作更契合弘忍大师对佛的内心追求

。因此,惠能的诗偈有投机取巧之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即兴发挥。

二、“空中有”与“有中空”

自思有感,尝试从佛教的“空性”观也来谈一下自己对此的感悟。

神秀偈文:“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用“空中有”理解。《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通过个人打坐修行所获得的体悟是在“心”与“法”的交相对照间所产生的物质与意识的转移。从整首偈的结构关系上理解,前两句为“禅”,菩提树于身、明镜台于心本为空,但把身视为菩提树、把心视为明镜台,即为有,故为“空中有”。后两句的境界为“修”,及渐修、禅修之法度。

惠能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用“有中空”理解。龙树菩提《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前两句正是惠能对“空”的顿悟,从物而言,菩提树本为树而非树,明镜台本为台而非台,这些都是相对于“五蕴皆空”而言,故为“有中空”。后两句的境界为“禅”,道尽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本来面目。

由此认为,神秀之偈妙在于“修”、惠能之偈妙在于“悟”!

任何宗教除了自身的教化性之外,都还具有世俗意义。这对宗教本身的传播至关重要。惠能之前,佛教向世俗传递的信息就是必须进行专业的修行才能达到或感知佛的境界。而惠能的“顿悟”说,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世俗子弟即有了“顿悟感”:原来靠自觉自悟也可成佛啊!由此可见,六祖惠能的“顿悟说”对佛教的改革、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佛教现实意义

“智慧”和“哲思”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色,因而在形式上具有宗教与教化双重功能,其宗教一面是“三宝”,其教化一面是“般若”。佛教“空性”说道尽世间万物法则;“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又给人世出又世入的智慧。如果说“空性”即“禅性”不知是否合适呢?本次暂借不论,可作为下一个命题学习思考!

现实社会,对待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神秀与惠能之偈做为参行。创业亦如修行,创业者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其发展历程必然是一条起伏的曲线。因此,创业者凭借其勇毅、坚韧的意志和精神,创造出财富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往往具有“空中有”特点。创业成功后,创业者还应继续保持“修行之心”,体察“顿悟之念”,这也是应对各种复杂的人性关系与起伏的发展历程的最好调控方法。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当处于人生或事业低潮时,不妨用“空中有”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问题,当处于人生顺境或事业高峰时,不妨用“有中空”予以自省。

2018年7月9日